
形态特征: 果实:长度普遍在 40 - 100 厘米,部分可达 1.2 米,直径 3 - 5 厘米,呈细长棒状,果形指数(长度 / 直径)>10 。果皮多为深绿或墨绿色,少数为浅绿色,表面瘤刺稀疏或无刺,果皮薄且光泽度高。果肉淡绿或白色,肉质较疏松,纤维含量中等,含水量超 95%,口感脆嫩但甜度淡(糖度 3 - 4 度),老熟后易空心。
植株:藤蔓生长旺盛,主蔓长 3 - 5 米,侧枝萌发能力强,需搭 2 米以上高架或吊蔓栽培。叶片大,呈掌状浅裂,为绿色或深绿色。
典型品种与分布: 日本 “地黄瓜”:果实长 50 - 100 厘米,皮色深绿,果肉疏松,适合切片炒食或煮汤,耐湿热,适合夏季栽培。
中国 “线黄瓜”:在陕西、甘肃等地主栽,果实长 40 - 60 厘米,皮色墨绿,瘤刺稀疏,口感脆嫩,常用于凉拌或腌制。
荷兰 “长绿”:荷兰培育的保护地品种,果实长 50 - 70 厘米,皮色浅绿,无刺光滑,果肉致密,甜度稍高(4 - 5 度),适合鲜食或沙拉。
泰国 “长棒黄瓜”:果实长 40 - 50 厘米,皮色青绿,表面光滑,耐高温高湿,当地常用于咖喱配菜或腌制成酸甜口味。
栽培要点: 环境需求:生长适温 20 - 30℃,低于 15℃生长停滞,高于 35℃易落花落果,昼夜温差 10 - 15℃利于果实膨大。喜光,每日需≥8 小时日照,保护地栽培需补光。喜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,pH 值 5.8 - 7.2,忌连作,需间隔 3 年以上。
种植技术:春季育苗需保温,苗龄 30 - 35 天,夏季可直播,每穴 2 - 3 粒种子,覆土 1 - 2 厘米。幼苗长至 30 厘米时搭 “人” 字架或吊绳,主蔓长至 1.5 米时摘除基部侧枝,中上部侧枝留 1 - 2 叶摘心。膨果期需高钾肥(N - P - K = 1:1:2),每 7 - 10 天追肥一次,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。果实长至目标长度且果皮未老化时采收,通常每隔 2 - 3 天采收一次。
食用价值与烹饪: 口感:水分足,肉质脆嫩偏 “水”,甜味淡,无明显涩味,老熟后果皮略硬,果肉可能空心。
做法:可切片炒食,如 “长黄瓜炒肉片”;可凉拌,切条或拍碎后加调料凉拌;可做汤或腌渍,切片煮汤增鲜味,腌制成酸甜黄瓜条;还可用于创意料理,如 “蓑衣黄瓜” 或雕刻摆盘。
营养:每 100 克可食部分含热量 15 千卡,蛋白质 0.8 克,脂肪 0.2 克,碳水化合物 3.6 克,膳食纤维 0.5 克,维生素 C 9 毫克,钾 102 毫克,适合减肥、控糖人群。
与其他黄瓜对比:与华北型黄瓜相比,长黄瓜更长,口感脆嫩偏淡,主要用于炒食、煮汤等,栽培需高架、控旺长,市场定位大众消费。与欧美水果黄瓜比,长黄瓜更长,甜度低,欧美水果黄瓜主要鲜食、用于沙拉,长黄瓜栽培难度相对低些,市场定位也不同,欧美水果黄瓜中高端、反季节供应。
选购与储存: 选购:选直不选弯,弯曲果实可能内部空心;看顶端花蒂,新鲜的花蒂湿润、未枯萎;捏瓜身,应硬挺不发软,无凹陷或斑点,不选表皮有皱纹(失水)的。
储存:短期(3 - 5 天)常温下用报纸包裹,放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。长期(7 - 10 天)放冰箱冷藏室(5℃左右),用保鲜袋密封,忌与乙烯释放量高的水果(如苹果、香蕉)同放。
产业价值与文化:在亚洲部分地区是夏季主要蔬菜,长果特性适合规模化采收与远距离运输。在日本,“地黄瓜” 用于夏季纳凉料理和庭院垂直绿化;中国部分地区将长黄瓜作为 “伏天解暑菜”,有 “头伏黄瓜二伏豆” 的谚语。